清华主页 - 马博(中国) - 最新动态 - 正文

李来来做客新人文讲座 畅谈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马博(中国)网5月10日电(通讯员 刘洪强)5月9日下午,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李来来博士做客新人文讲座,在大礼堂为400余名清华师生做题为“可持续发展挑战:气候变化”的报告。

  “你相信‘气候变化’的说法吗?你认为气候变化‘有解’吗?怎样算是‘解’?”针对这一系列疑问,李来来的报告主要围绕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各国围绕气候政治的博弈等展开。

  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李来来指出,随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急剧扩展,自然和人类互动的生态系统已进入到“双重危机社会”阶段。现在的环境问题更加复杂化、综合化、社会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急剧增加导致了气候变化。她剖析了温室气体增加的原因、排放结构,以及气候变化在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冰川积雪融化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并对21世纪的变暖的结果进行了预估,从粮食、水、生态系统、极端气候等不同方面解读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她强调,温度升高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尽管气候变化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所差异,但各个地区在面对气候变化时都同样脆弱。

  随后,李来来对国际减排机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减排的主要目标是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度内,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50年要降至1990年水平的50%。通过介绍 “减排公约”的基本原则,她指出由于目前二氧化碳总量中的70%以上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的需求,故而“减排公约”奉行的是“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何时承担减排责任依赖于发达国家是否有效实现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目标这一事实。

  最后,李来来对当前国际社会围绕气候政治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她从减排的基本目标、原则、何时峰值等方面介绍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责任方面所持的立场。她指出,由于各国在气候变化立场上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目标和责任上设定的种种先决条件,当前气候政治始终达不成共识,并形成僵局。李来来呼吁,面对严峻的现实,国际社会应该为了人类的最终福祉,要尽快打破僵局。

  此次讲座为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三)“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第八讲,由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钟丽锦主持并作点评。

  李来来简介:

  李来来,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于1986年和1990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曾任中国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副主任,曾长期担任LEAD (Leadership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中国项目主任。研究领域包括贫困与环境问题、适应气候变化、低碳城市交通等等。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绿色大学办公室 编辑:冰 冰

 

2013年05月10日 15:49:5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马博注册新闻中心版权所有,马博注册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